首页 >> 中医丰胸

给你两味祛湿又健脾的中药坚决不做湿人

中医丰胸  2019年10月19日  浏览:4 次

  摘要: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 祛湿药我们讲苍术、和茯苓,其中苍术和白术是对比着来讲。

  苍术与白术?

  苍术

  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白术

  甘、苦、温。

  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苍术的性味

  辛、苦、温。

  辛能发散,那么苦味有什么作用呢?

  苦味在这里主要是燥湿,而温能散寒。

  苍术的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燥湿健脾︱

  注意,这里没说补脾,很多人对健脾这个概念有误解。

  其实健脾的概念大于补脾,补脾一般是用在脾虚,但健脾的意思是让脾气健运。

  方法可以很多:脾虚补脾,脾胃气滞则行气,湿阻脾胃则祛湿,都可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燥湿健脾,意思是通过祛湿来达到让脾气健运的作用,所以苍术本身没有补的作用。

  ︱发汗解表︱

  苍术有辛味,辛能发散,温能散寒。

  所以苍术能够治疗表湿或者是表寒。

  ︱祛风除湿︱

  一般是用在风痹和湿痹。

  当然是因为苍术祛湿力强,所以一般多用于湿痹,之前讲过的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白术的性味

  甘、苦、温。

  跟苍术不同,苍术是辛味,白术是甘味,甘能补益,苦能燥湿。

  白术的功效

  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也就是说,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

  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

  我们注意一下颜色,苍术又叫赤术(红色),红色属火,火性发散,所以它发汗;白术是白色的,白色入肺,肺主肃降,金气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苍术VS白术

  补中益气,就用白术;除湿化气,一般用苍术。

  甚至可以很细:一般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那么两个相兼而用,想补多运少,那么就白术多而苍术少;想运多而补少,那么就苍术多而白术少。

  茯苓?

  茯苓

  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茯苓的性味

  甘、淡、平。

  平就是不寒不热,淡味有什么作用呢?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

  茯苓的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利水渗湿︱

  注意这里的表达跟刚才的苍术、白术不同,苍术、白术是燥湿,或者有时叫化湿,燥湿的意思有点是在内部把湿、把水气干燥掉了、蒸发了、挥发了。

  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点,让水湿直接从小便出。

  ︱健脾和中︱

  等于有补脾气的作用。

  但茯苓的补脾力并不强,跟利水作用相比较,个人感觉茯苓大概是三分补,七分利。

  ︱宁心安神︱

  宁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这一类病证中,但宁心安神功效比较好的不是茯苓而是茯神。

  茯苓VS茯神

  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

  当你把茯神取出来,中间是空的,假如学过八卦的人就知道,中空是离卦

  ,离卦入心,所以茯神的安神效果就优于茯苓。

  白茯苓VS赤茯苓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层淡红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里面走,比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

  赤茯苓,(红色,五行属火)主要走心与小肠,学过《中医一年通》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赤茯苓的利水功用强于白茯苓,但是补力就相对弱一点。

  白茯苓则比较平均,虽然刚才讲它是三分补,七分利,但毕竟它的补力是强于赤茯苓的。

  如何挑选茯苓

  买茯苓最好不要买切成块状的,要买那种是卷起来的、薄薄的,效果好。

  为什么呢?

  切成块状的那些茯苓,你试一下,煮个半小时,或煮个40分钟,你把茯苓捞起来,切开看看,里面还没煮透,还是干的。

  所以卷起来的片效果更好。

  还有茯苓皮。

  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疗水肿的。

  生姜皮有利水作用,治皮肤水肿,茯苓皮一样有消肿作用,一样是治皮肤水肿。中医有个方叫作五皮饮,五皮饮就是治水肿,里面刚好就有生姜皮跟茯苓皮。

  祛湿不想吃中药怎么办?那就得试试咱们的中药了!

  艾灸 祛湿 法

  关元穴:位于脐下 寸,为养生保健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 0分钟或艾灸仪灸每次分钟。

  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 住宿 的地方。用艾条灸20~ 0分钟或艾灸仪灸每次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20~ 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足三里穴:外膝下 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20~ 0分钟或艾灸仪灸每次分钟。

  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20~ 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20~ 0分钟。

  健脾益胃,化湿消滞。用于小儿厌食症所见面色萎黄,消瘦神疲,纳差腹胀,腹泻便溏。

女性长期便秘治疗方法
小孩子不消化吃什么好
小程序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