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中国敢叫石良换新天

中药大全  2020年09月13日  浏览:3 次

敢叫石良换新天

“过去的石良村,处处光秃秃,穷呀一片;如今的石良村,处处是果园,富呀一片……”这是日前石良村农民乐队在该村一村民乔迁誌喜时演唱的一段乐曲,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年石良村的可喜变化。

过惯了穷日子的1800多石良人,做梦也想不到6年后的今天竟然车子进了湾、光纤入了户、守着桑园果园有钱赚。“是罗书记带领我们上了岸,发了财!”说到这些变化,村民们无不跷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起他们的村支书、市人大代表罗足文。

从“大老板”到“小村官”

生于1956年的罗足文,早年曾任村会计、乡农经站长,后来投身商海,在外承包建筑工程,是方圆十里小有名气的“大老板”。

2000年8月16日,正在黔江沙坝铁路隧道工程现场指挥的罗足文,再次接到时任大石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的万福德的:请他回去当石良村的领路人。

石良村由石良、宝安2个村合并而成地薄山秃,交通闭塞,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扶贫村。村里的姑娘向外嫁、小伙想外流,村民生活在一片穷海中。这些阴影一直笼罩在罗足文心头。

早在这年3月,时任大石乡党委书记的胡永兵就多次上门请返乡探亲的罗足文担任村支书,但罗足文都婉言谢绝了。后来村社调整,新村支书任职不到5个月,就被沉重的集体负债、艰辛的蚕桑发展吓跑了。

回去吧,断送自个儿发财机会事小,改变不了石良的面貌、误了村民的前景可不光彩呀!

没过5分钟,一阵急促的铃声打断了罗足文的沉思。是胡永兵打来的——“老罗,回来把石良的担子挑起吧!党委政府只有把石良交给你才有希望呀!”作为一名老党员,罗足文这下有些自责了,愧疚地说:“刘备请诸葛亮也不过3次,我算老几?再不回来就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家乡父老!”

第二天,罗足文连账都没结,简单地向合伙人交待几句后,便匆匆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就这样,罗足文从一名东征西战的建筑老板,当上了贫穷落后的石良村村官。

临危受命,任重道远。在第一次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罗足文饱含深情说:“我就是豁出一条命来,也要彻底改变石良的落后面貌!”

从“断头烂路”到“平坦通途”

石良村山坡起伏,沟壑交错,村民大多傍山而居,只有一条不足3公里的断头烂路。冬天弯曲的山路道险路滑,夏季雨天满路泥泞。村民得了病,每次都是几个人抬着“划竿”一路颠簸送往医院,有好几个都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石良要想换新天,修路是关键。罗足文坚信,只要立下愚公志,荒山秃岭也能变通途。

2000年12月,兴修村社公路的号角吹响了。但是,“断头烂路”已搁置7年多,加上刚刚合村并社,人心涣散,不少村民对修路早已心灰意冷,大多持观望怀疑的态度。虽然村民代表大会议决了修路方案、测定了线路,可不少村民见修路要占自己的田土、要伐自己的零星树木,纷纷提出更改路线或者要求赔偿。罗足文就组织村干部分社包户,无论风霜雨雪、白天黑夜,逐户逐户做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方案终于赢得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赞同。

7社的柳开权是一个“钉子户”,虽然他曾积极倡议修路,可村主任先后做了5次工作,柳开权仍然坚决不同意砍他那碗口粗的柏树,驻村的乡干部前去劝说,不但被柳开权骂得狗血淋头,还被他把手表抹下来甩到冬水田里。

“柳开权的工作我来做!”罗足文说,“即使是块石头,我也要把他孵热!”

柳开权是原高安供销社的退休职工。来到他家,罗足文只字未提修路的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罗足文慢条斯理地和柳开权聊了起来。一连聊了整整4个小时,柳开权终于憋不住了,说:“罗书记,我知道你来的真正目的。实话告诉你,并不是我不支持,我是担心这路修来修去还是烂尾路,啥用都没有哇!”罗足文顺势和他谈起了石良的发展思路,柳开权听后,心悦诚服地说,“行,我明天就砍树!”在观望的村民见柳开权砍下了树,都表示积极修筑村社路。

2001年5月,修筑村社路的战斗全面打响了。为了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除了开会和雨天,罗足文总是坚持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披星戴月、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饿了,就勒紧皮带,渴了,就喝井水;腿脚扭了,他揉了揉又接着干;手磨出了血,从不叫一声苦。

要筑起一道真正的致富路,就得让它把大大小小的院落连接起来。为此,罗足文提出:凡5户以上的院落都要修路,离社级路确实较远的“单星户”可以自愿搬迁到公路旁边;并支持村民在大石梁、柳家湾等地修建农民新村。

经过全体村民的艰苦奋斗,2002年7月,一条宽阔平坦1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和纵横交错6.7公里的社级公路贯通了!望着满载着化肥的货车奔跑在石良路上,罗足文自信建设1个国家级稀土及应用产品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地说:“力争1年内落实那150万元的项目,早日硬化这20多公里村社路,让石良的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

从“干部送苗”到“村民抢树”

2002年12月13日深夜3点多的石良,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可罗足文的心里却热呼呼的。

“喂,罗书记吗……我还要300株梨树哦……”

“罗书记,我半个小时就赶到!一定要给我留200颗枇杷,400株梨树哈……”

50开外的老党员姜开生,群众徐兴、姜明海等老早就赶到了村办公室,坐在门口等候着运苗车的到来。

不到2个小时,2万多株“早中6号”梨树、3万多颗“台龙2号”枇杷就被村民一抢而空。

这可是村民第3次“抢树”哇!“只要这树真的能‘摇钱’,群众那有不抢的道理!”望着漫山遍野的梨、枇杷,罗足文笑道。

有谁能忘记,两年前为了发展蚕桑生产,罗足文和其他村干部虽然磨破了嘴皮,可最后还是只好挨家挨户地送桑苗。

石良村的土是石谷子夹黄泥巴,田是“楼板田”、“梆梆田”。任村民如何精耕细种,也没几分收成,遇上天干,很多田常常颗粒无收。

2000年下半年,罗足文决定从发展田栽桑着手调整产业结构。由于蚕桑行情下滑,加上现有桑树大多是“直升苗”,极大挫伤了村民的养蚕积极性,全村一年不到40张。在村民大会上,群众对发展田栽桑抵触情绪极大,说田里栽桑不是砸饭碗的事吗?!要转变村民的传统观念可没那么容易。一连半个月,罗足文和其他村干部总是天不亮就一个社一个社地走访,一户一户地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可桑苗到了,大多数村民依旧不买账。罗足文就发动党员干部,背着桑苗一家一家地动员,一家一家地送苗。可村干部前脚才走,有的村民就把桑苗扔进了灶堂。

“这20万株可是优质桑苗啊!”罗足文决定发动党员干部,分社包户逐户督促村民栽到田里。2社万成华提出搞田栽桑没米下锅,罗足文考虑到他家确实贫困,毅然决定为他解决200斤大米。3社周天文提出自己劳力少,没法栽桑树,罗足文就带领4名党员帮他栽。4社一女村民死活不同意发展田栽桑,村干部走到她那块田她就躺在那块田。罗足文知道后,就陪坐在田坎上,耐心地和她聊起蚕桑行情必然走好的趋势、和她细心地算起养蚕和种粮的对比账,最后终于打开了这女村民思想上的疙瘩。村民缺乏技术,罗足文就请来乡上、县上的技术人员,为他们精心讲解、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全村20万株田栽桑实现产值16万元。这年10月,罗足文把村民代表、蚕桑大户70多人请到沙坪、永安等地考察蚕桑生产。然后逐社召开社员大会,请外出参观者给大家讲考察见闻、谈感想。每次会后,社员们都群情激昂,跃跃欲试。2002年初,罗足文乘势引进12万株“7920”优质良桑。桑苗刚运到村里,就被蜂拥而来的村民“抢”了回去。

2002年9月,在垫江作客的罗足文突然从县扶贫办一个朋友口中打探到一个令他激动万分的信息:福建“早中6号”优质梨、“台龙2号”优质枇杷,正在我市“闺中待嫁”,这可是市上的科技扶贫项目!罗足文连夜赶回石良召集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引进该项目的可行性,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第2天,他攥上大伙的心愿,提了一大包石良的泥土,跑到了垫江。经化验,石良的土壤适合栽种。但罗足文仍放心不下,一边争取县农办的支持,一边亲自跑到重庆,请市里的专家来石良实地考察、论证。经考证:石良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发展“早中6号”优质梨和“台龙2号”优质枇杷!

当这价值60万元的项目引进成功的消息传到石良后,对罗足文非常信赖的村民众口一辞:“罗书记,你放心,既然引进的是水土对头的‘摇钱树’,我们就是拼了老命也要种好!”

2002年10月,当第1批果苗-----3.7万株“早中6号”梨苗、2.3万株“台龙2号”枇杷苗运到石良后,仅仅2个小时就被村民“一抢而空”。

“你们的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大,效果好,不错,不错!”2005年8月,时任市人大副主任的税正宽在石良视察时说。“桑园、果园占了石良99%的土地。”望着漫山遍野的桑树、果树,罗足文自豪地说:“明年可望全部投产,年产值至少在650万元以上!”

从“专唱对台戏”到“信服得五体投地”

“管他那个村干部,以前我都是专唱对台戏的!可对罗书记,我却信服得五体投地!”提起罗足文,党员、7社社长张远河动情地说。

暗地里和别的女人瞎扯!周海不以为然张远河早年当过社长,也是大石场小有名气的“五金老板”。以前,由于村支两委软弱拖沓,不但没给村民办什么实事,反倒落下4万多元的债。每逢村社干部开会,心直口快的张远河总要唱唱“对台戏”,不是从中挑刺,就是指责村支两委不谋发展。这些年,他亲眼目睹了罗足文给村民办的一件件实事,给村里引的一个个项目;感受了罗足文那颗公正、廉洁、进取、奉献的红心。去年8月,张远河向罗足文表明了心思——竞聘社长,尽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如今,张远河承包了10亩流转桑园,每季养蚕8张。

5社村民吕仁碧,人称“吕幺毛”,曾是远近闻名的“二杆子”,过去成天沉醉于打牌赌博、打架斗殴,不务正业。和村社干部唱反调、摆祸事儿更是常事。

罗足文上任后,把吕仁碧确定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每隔三五天,罗足文都要找吕仁碧聊聊天,在拉家常中开导他改掉陋习、养蚕喂猪、追求进步。罗足文还经常把党员会议、技术交流会的“会场”搬到他家院坝,让吕仁碧耳濡目染先进思想、实用技术。经过2年多的教育和帮助,吕仁碧终于改掉了恶习,脚踏实地地发展起桑园和果园来。2003年6月的一次党员会散后,吕仁碧把罗足文拉到一边,递给他一张入党申请书,悄声说:“罗书记,感谢你这些年的教育。我也想入党,你看我啷个做才够格哟?”

通过不懈进取和努力,如今吕仁碧已成了石良有名的蚕桑大户、还组建了1个劳务输出队(就近抬板运石),家庭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并于2005年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像张远河、吕仁碧这样以前爱唱“对台戏”的党员和村民,还有很多。如今,他们对以罗足文为班长的村干部,都发自肺腑地爱戴、支持和信服。深深感动并促使他们转变的,不是罗足文的威严、财富和地位,而是石良近6年来的可喜变化,以及罗足文一心一意谋石良发展、全心全意谋村民利益的精神和行动。

经过近6年的拼搏奋斗,石良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是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0元,是2000年的3.28倍;85%的农户翻盖了新房,光纤、、、摩托、三轮普遍飞入了寻常村民家。自2001年来,罗足文也因此多次荣获市、县表彰,并光荣当选重庆市人大代表。“和东部农村相比,石良依然非常贫穷,非常落后!”指着会议室墙壁上的石良发展蓝图,罗足文满怀信心地说:“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我们有能力让石良再换新天地!”

(作者:周亚飞 谢加兵)





泰州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好
抚顺治疗白癜风医院
小孩口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