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博士村凭啥这样牛

中药常识  2020年07月09日  浏览:3 次

最近,地处捞刀河流域的湖南省浏阳市北乡秧田村,以培养了21名博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地理位置偏远的浏阳北乡靠什么培养出这么多博士? 博士村 给我国 美丽乡村 建设以怎样的启示?近日,笔者到浏阳北乡进行了详细采访。

奇迹:一个村出了21名博士

从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穿过,一条宽阔的油砂路直通村落,远观周围群山环抱、花红柳绿,近看路两旁烟田里的烟叶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便是秧田村。

据秧田罗氏族谱记载:秧田罗氏家族始祖乃罗余宗,明朝朱元璋称帝,血洗浏阳后,江西省罗余宗夫妇持杖逃难来到树林,杖植入地后,来年春手杖生根发芽,确信吉地,就此安家落户,后子孙繁衍,男耕女织。若干年后,手杖长成参天大枫,随着时间的速变,人口增长,兄弟分居搬进上,建房堑墈屋,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成阴,土地肥沃,取名为秧田。

如今,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秧田村,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考察。而该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广场的一面 博士墙 。墙上刻着村里历年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并拿到学位证书的才俊的照片和简介。

我们村1288户人家,有600多个大学本科生、100多个硕士生、21个博士生,其中有8个女博士。 秧田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汤华好言语中透露着一股自豪。

笔者首先来到年近七旬的屈伟员家。但见一栋两层楼房十分漂亮。走进大厅,墙壁上挂着的一块红底金字 博士学位 牌匾十分耀眼。屈伟员说,牌匾是秧田村委会赠送的。2004

女儿屈婷考上南开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连读,2012年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天津大学任教。

为了让两个孩子读书,屈伟员夫妇过去长期在外打工,一家四口住的是两间破旧的土砖房。20世纪90年代,他们家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舍不得买,想看电视只能到邻居家去。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都给孩子买课外书籍看,他们家给孩子买本字典都得咬紧牙关。

好在孩子们争气,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屈伟员从房间里拿出屈婷的照片和她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他说,女儿聪明好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优秀班干部,且多才多艺。读大学时,班主任老师听她笛子吹得很好,得知那笛子是10元钱的地摊货,毫不犹豫地掏出1000元钱买了一支比较高档的笛子送给她予以鼓励。

孩子们很懂事,对我们老两口也很孝顺。 屈伟员告诉笔者,女儿屈婷参加工作后,与本村同学罗发扬(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恋爱结婚,目前有了两个小孩儿。儿子屈强强东北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浏阳市政府工作,婚后也有了一个小孩儿。姐弟俩经常回来看望老两口,陪伴他们,其乐融融。

离开屈伟员家,笔者来到沙市镇退休干部、老年协会原总会长罗碧亮家。罗碧亮说,他们家有两个博士,分别是弟弟罗晴、侄女罗兆婧。

我们家6个孩子有5人读了大学,二哥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罗碧亮告诉笔者。罗碧波高中毕业当了5年代课老师,1977年考入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世纪80年代末被公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到东莞理工学院教英语,直到去年退休。弟弟罗晴是北方交大(现北京交大)工科博士,现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罗碧波的女儿罗兆婧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完法学博士回国,与父亲在同一所大学教书。

笔者看到,罗碧亮家一楼客厅一张宽阔的书桌上,整齐地摆满了各类书籍,上方墙壁挂着一块写有 书香家庭 四个字的金底红字牌匾,是去年村委会特别授予他87岁的老母亲张秋香的。桌上还有一个湖南十大 书香之家 的奖杯,是省里颁发给他们这个大家庭的。

母亲没上过学,只读过两个月夜校,却一辈子爱读书。 罗碧亮说,他父亲去世早,母亲靠纺纱织布培养6个孩子读书。如今儿孙们都有文化,她也不甘落后,经常让晚辈们教她认字,现在每天坚持看书报两三个小时。

在秧田村,一家有几个博士的还不少。今年67岁的罗建植的两个儿子罗洪涛和罗洪浪,都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如今一个在深圳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罗建植说,两个孩子读中小学时条件很差。晴天穿妈妈做的布鞋和土布衣,雨天戴斗笠、穿套鞋。那时村里用电很不稳定,灯光时明时暗,孩子常常做着作业突然断电,寒冷的冬夜发现来电了,又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他们的校舍是土墙的,冬天四处漏风,手脚常常生冻疮,不得不从家里带一个火箱烤火,下课了常常几个人在一起 挤暖 。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让他们更加发愤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秧田村老年协会总会长罗止凡告诉笔者,村里第一个博生罗宣干87岁了,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事实上,不只是秧田村,新中国成立以来,浏阳北乡的龙伏镇焦桥村、尚埠村以及淳口镇杨柳村培养的大学生,约占村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浏阳北乡共有50余名博士。

探秘:究竟什么成就了 博士村 ?

浏阳北乡为什么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博士?是这些地方的人特别聪明吗?其实不然。 博士村 的诞生,得益于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所谓 耕读传家 ,就是通过耕田力作奠定发家基业,进而督课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 耕 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 读 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体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统一。北乡能够让 耕读传家 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主要是受生存环境迫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榜样的力量与激励机制三个因素的影响。

浏阳自古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北乡多为山地丘陵地带,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资源缺乏。在这种相对劣势的生存环境中,居民深知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求得发展,只有读书仕进,舍此别无他途。于是 耕读传家 便成了这里亘古以来的习惯。

教子孙两件事,曰耕曰读。淳厚的耕读文化充盈在捞刀河畔,既体现了此处山川形胜的独特因素,又展现了北乡人身上不安于现状的执著。这种文化可以具体为书香文化、礼仪文化与群众文化。或许骨子里面就有这种文化基因,也可以理解为 不读书,没出路 的现实所逼。 沙市镇党委书记李渔海认为,工商业不发达的北乡,农耕业是唯一收入来源,人们靠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传统生活方式守着家里几亩薄田又不甘心,都希望子女跳出 农门 。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 秧田村年近七旬的罗建求说。20多年前,他和老伴儿王解花为了两个儿子读书不分昼夜辛勤劳作,儿子们也很懂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小儿子罗伟平还读了博士,现在是湖南大学教授。

在北乡,像罗建求夫妇这样苦心送孩子读书的例子不胜枚举。秧田村的罗泽润患有肾结石,干不了重活儿,家里全靠妻子打工挣点钱,但两个孩子一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考入烟台大学。龙伏镇焦桥村的瞿志民、袁喜梅夫妇靠务农、打零工生活,他们的 个子女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两个女儿考上研究生,其中一个还读了博士。

而说起自己是怎样培养出两个博士的,年近七旬的罗建植也毫不讳言: 其实就是穷。 罗建植自己只有初中文凭,但他们那代人相信,即使借米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那时候家里穷,孩子读书回来都要割牛草、挑水,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在村民们眼里,村里经济发展滞后,想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必须从读书开始。

女博士屈婷的父亲屈伟员说,当年他和老伴儿在外打工时,女儿、儿子作为 留守儿童 却能够认真读书,奋发向上,得益于北乡浓厚的读书氛围与尊师重教的环境。直到现在,屈婷仍然感慨万千地说: 我真的很感激北乡这种 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 的风俗。如果换一个地方,或者父母没有这种观念与意识,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沙市镇社会事务办主任罗荣模说,在秧田村,尊师成为传统。村民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恭敬地喊 老师好 ;老师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家长会泡上一杯香喷喷的茴香茶,奉上点心,挽留吃饭。即使老师吃过饭了,也会煮一碗红枣鸡蛋招待。老师家里有困难,大家主动相帮。

再穷不能穷教育 ,是秧田村所有居民的共识。笔者看到,建于1997年的秧田小学,教学楼有 层,每层有十多间教室,外墙由蓝白相间的瓷砖装饰而成,高耸的尖顶分外夺目,这座当时浏阳最豪华的乡村小学之一,现在仍然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秧田村党支部书记罗鹏说,尽管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前些年社会上还出现了新的 读书无用论 ,但秧田村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挣钱的。很多家庭宁可将来少为女儿置嫁妆,也要送她去读书。

在我们这里,谁家挣钱多、谁的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读书用功、学习成绩好才令人称道。 罗碧亮告诉笔者,在秧田村,不少家庭虽然孩子读书时条件艰苦,但孩子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都会拿钱改善家庭条件,这也让当地孩子们明白:要改变现状,还是先要把书读好。

笔者了解到,北乡人鼓励孩子读书,自古至今都有奖励机制。旧时,每个大姓宗族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一个后生读书中榜,宗族祠堂出100斤谷子以资鼓励,还要敲锣打鼓在整个村庄里表扬,让他感到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现在,秧田村对于考上大学的子女都会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每人给予400元奖励。考上博士生并拿到学位证书的,村老老年协会还代表村委会敲锣打鼓送去 博士学位 牌匾表示祝贺。村委会成员每年每人帮扶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去年,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及贤人能士,还拿出资金专门成立了助学奖励基金。而村里建立 博士墙 ,也是为了弘扬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的风尚。

启示:耕读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

2017年2月1 日下午,在秧田村秧田屋场老槽门下,一身着汉服的少年向前来参加 新年第一课 的青少年们宣读本村博士罗洪浪的亲笔家书。随后,专程回村参加 新年第一课 的博士代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航空动力领域专家罗智祥讲述自己的成长、求学经历,让孩子们感受优良家风的强大传或被故意击毁。类似调查通常需要一到两年:调查委员会计划将在2015年7月公布对马航空难调查的最终结论。承力量。活动现场,《罗氏家训》《弟子规》《三字经》等成为孩子们诵读和书法表演的内容。

新年第一课 是浏阳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题活动之一。秧田村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耕读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激励广大学生不忘传统,刻苦学习。

秧田村组织委员汤华好向笔者透露,去年12月8日下午,村里还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群众文艺晚会 屋场里的幸福。晚会以讲述屋场故事、展示家训民风、推介基层 民 星、挖掘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村民自排自演为形式,全面展示了秧田村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民风之美。

浏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国平告诉笔者,近年来,浏阳在 美丽乡村 建设中注重挖掘耕读文化,让好家风代代相传,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既提升了乡村文明的思想内涵,也提升了广大村民的素质。 博士村 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由穷变富。但毫不讳言,部分农村在走向富裕的同时丢弃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导致一些人道德滑坡,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破坏了村风民俗,损害了乡村文明。 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长朱有志教授认为, 耕读传家 的核心价值就是它所倡导的 既学谋生,又学做人 。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的灵魂,必须予以传承。

作为秧田村 博士团 成员之一,湖南大学教师罗伟平对此有深有感触。 要纯化民风必先引导家风。 身为家乡之子,他和其他博士一起,利用回乡的机会做农村乡风文明的宣讲员。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从村子里走出的博士罗碧波劝导弟弟罗碧儒等家族宗亲捐资修路、助学、建校;76岁的屈厚科老人退休回乡担任乡风文明宣讲员的同时,还为村里兴建农耕文化馆,挨家挨户倡导大家捐钱捐物;残疾人企业家罗建构致富不忘乡亲,投钱兴修农田水利。

漫步在秧田村,笔者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因为美丽乡村建设,这里不但自然风光优美,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如诗如画。因为兴学重教,如今这里拥有两所小学,孩子们除了在学校接受课堂文化知识,还接受当地龙舟文化、耕读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因为勤耕,这里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王厚银等 5户种养大户,以烟稻和油茶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年产值超 000万元。在村里几位企要两百多天才能去太阳打一个来回。原来 伟大的朝鲜 的火箭速度能达到每小时三千万公里业家的带领下,村民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完善了村内道路、排水排污设施,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了,生存环境好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强烈。 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为了满足村民的这个愿望,近年来,从秧田村走出去的这些博士及贤达人士,踊跃捐资400万元建成了村里的室内篮球场、高尔夫球训练馆、室内健身房等,并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传统文化教育道德讲堂。夜幕降临,华灯亮丽,爱好广场舞的村民踏着铿锵的节奏翩翩起舞,优美动听的舞曲响彻广场,令人陶醉。爱好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者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技术,力求上进。健身器材上锻炼者全无虚席,场面热闹十分,无比开心。

我们既需要现代文明,但也不能丢弃传统文明。 秧田村文光中学教师陈永流说。秧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将勤耕重教、尚学进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之中,修复了有600多年历史的老龙井、 00多年历史的罗氏老槽门、民国时期的浏阳龙舟赛场 秧田龙舟码头、400多年历史的老桥亭等,并成立了多支文体活动队,通过举办龙舟赛、篮球赛、广场舞赛等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我们的村民文化生活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罗止凡说。现在村里男女老少都掀起一股读书热潮,而且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平时的学习工作之中,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村里每年还将村民投票选出的公德人士和道德模范一一在 公德墙 上张榜表彰。每周一次的道德宣讲,让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 ,都是由村里的好党员、好老人、好媳妇、好少年及模范人物,讲自己的正能量故事感染教育村民。

(独家采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

秦皇岛白斑医院
通化好的白癜风医院
株洲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