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马一浮儒学底色佛学生活诗学性情
中药常识 2020年07月21日 浏览:2 次
马一浮:儒学底色 佛学生活 诗学性情 光明刘梦溪 编者按
马一浮是20世纪的学术大家,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学术,学贯中西,涉猎广泛,在经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 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其钻研精深,行文又多微言大义,故能深入了解马一浮学术之人甚少,能集中介绍其学术之专著则更为少见。7月25日, 马一浮与国 学 光明读书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办,读者济济一堂,听刘梦溪讲述这位 云端上的人物 。
语默动静,贞夫一也
了解马一浮不容易,因为不是简单地读他的书,就可以了解他。了解马一浮的难,在于他的学问并不都在他的著作当中。他的著述不多,我们经常读 的,无非是泰和、宜山两《会语》和《复性书院讲录》,以及《尔雅台答问》和《答问补编》等。他的书信和大量诗作,是其学问的延伸,或者说是马一浮学问的另 一载体,呈现的是马一浮学问境界和学术精神最生动的世界。
学术界习惯把马和熊(熊十力)、梁(梁漱溟)联系起来,称作新儒家的 三圣 。我个人认为,马先生和熊先生相比,熊先生在学理方面有一点 杂 ,而且还有 理障 ;而马先生不杂不泥,显微无间,毫无理障。如果把马先生和梁先生相比,梁先生未免太过讲究学问的实用性,而马先生更强调对学问本 身的体验。讲经术义理,他虽然提倡践行,但绝不以通常所谓实用为依归。所以,如果以为学的本我境界来衡然后把上面压缩包的东西解压量,马一浮的名字在 三圣 中,应排在最前面。
马一浮与近现代以来的学术文化潮流完全不能相契,如同陈寅恪一样,也可以说是 迥异时流 。他不染尘俗,不汩习气,不沾势利。马先生是通 儒,他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气质清通、彻底刊落习气的纯粹学者的典范。他在纷乱的时代开启了一种文化境界,这就是不任教职、不著时文, 语默动静,贞夫一也 的境界。
马一浮是儒学大师,学术界向无异议。他的儒学研究与佛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义理学说。无论是《泰和会语》《宜山会语》,还是《复 性书院讲录》,抑或是《尔雅台答问》,以及其他的文字著述,都是儒佛一体的讲述。即使是集中讲论儒学,甚至专门讲述 六艺之学 ,也都是与佛学联系起来一 起讲的,几乎是讲儒就讲佛,无佛不讲儒。
马一浮的治学方法,是以佛解儒,儒佛双融,儒佛会通。他的一句话说: 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 他说: 《华严》可以通《易》,《法 华》可以通《诗》,苟能神会心解,得意妄言于文字之外,则义学、禅学悟道之言,亦可以与诸儒经说大义相通。 那么,马先生的学问到底哪一方面为主?我倾向 是儒佛并重,儒学和佛学同为马一浮学问大厦的支柱。
马一浮向以读书多享誉士林。他的学问,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切身涵泳体究的结果,知识已经化作了思想,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与自性本具之 义理融而为一,也就是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来源于宋代的义理之学,而又归之于先秦的 六经 ,综合阐发,以佛解儒,最后形成经术义理的思 想体系。因此可以说,他是少见的重视思想义理的国学学者,是20世纪一位当之无愧的思想家。
办书院,复活 六艺 之学
19 8年,当马一浮在江西泰和即将转徙广西宜山之将行未离之际,他的弟子寿毅成和友人刘百闵等拟请他出山筹办一所书院之事,已经在酝酿之中了。马一浮虽应邀赴命,但系 不得已而后应 ,心如静物,无减无增。
他用极短的时间起草了一份《书院之名称旨趣及简要办法》,有关书院创办的各项事宜,包括书院的性质、课程设置、讲论方法、经费来源等,均作 了得其要领的叙论。他力主以 复性 二字作为书院的名称。他说: 学术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同然矣。复则无妄,无妄即诚也。
复性书院 一名,再好不过地体现了马一浮学术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施教的内容,则以 六艺之学 为主,究明经术义理,以期养成通儒。马一浮特别强调: 书院为纯粹研究学术团体,不涉任何政治意味。凡在院师生,不参加任何政治运动。
马一浮深知经术义理对文化复兴可能起到的作用,他说: 窃惟国之根本,系于人心,人心之存亡,系于义理之明晦,义理之明晦,系于学术之盛 衰。 这和王国维所说的 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 ,完全是同一理据。只不 过马先生认为,中国学术义理之经典道要,悉在 六经 。也可以说他是为了弘传 六经 之义理道本,养成国人健全的文化人格,为国 造士 ,才不得已而有书 院之举。
本来积极推动书院创办的友人刘百闵、弟子寿毅成以及教育部,都是要马一浮出任书院的院长,但马先生辞以院长之名,宁愿以 主讲 的身份主掌院务。
复性书院设在四川乐山乌尤山上的乌尤寺,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19 9年农历九月十七日,书院正式开讲。马先生在《开讲日示诸生》中详阐 常 变 之道,说中国遭夷狄侵凌是 事之至变 ,力战不屈是 理之至常 ;当蹇难之时有书院之设是 变 ,书院讲求经术义理是 常 。
复性书院的章程由马先生亲自撰写,明文规定 求学者须遵守三戒:一不求仕宦,二不营货利,三不起斗诤 。书院之管理分任诸事项,力求简要,只设主讲一人、监院一人、都讲无定员。主讲是马先生,监院为贺昌群,乌以风为都讲。这些名称都是马先生仿古例拟定的。
复性书院自19 9年下半年开讲,至1940年上半年,不到一年时间,马先生主讲的课程,已经次第展开。继前面提到的《开讲日示诸生》,续 有《复性书院学规》和《读书法》两课,主要传授进学的观念和进学的方法,类似于读书为学的 发凡起例 ,也可以看作是马一浮学术思想的一个纲领。
早在书院开办之前,马一浮就对丰子恺说: 书院如能完全独立,不受任何干涉,则吾亦为之。不稍假借,亦自有其立场,若有丝毫未安,决不徇7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 .7%人 以丧己。 后来,他的立场受到了挑战,所以决定辞却主讲以实现 决不徇人以丧己 的自性目标。书院应超出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是马一浮始终不变的主张。
复性书院的创办,其由盛而衰到存而犹废到终于废置,前后十有余年。马一浮可谓甘苦自知。他实际上做了一次复活 六艺 之学的尝试,也可以看 作新儒学的一次探险。好在书院于他无减无增, 十年辛苦 之后,马一浮还是马一浮。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是他的学问更入于本我之境。还有,不知他是否意识 到,儒家的 六艺 之学,在20世纪的中国已经无奈而又无力。不过,马一浮本人对此并不存在 切肤之痛 ,因为他本来就不曾有过奢望, 语默动静,贞夫一 也 是他始终的立场。何况他的学问也从未局限于儒学一门,佛家之义学和禅学,同样是他安身立命的根基。
重新定义 国学 概念
国学 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 国学 的概念。但中国古代历来之 国学 ,指的都是国 立学校的意思。南宋朱熹之前白鹿洞书院叫作白鹿洞国学,就是一所学校。那么, 国学 作为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从现有资料可见,1902年 梁启超和黄遵宪的通信里开始使用 国学 的概念。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一封信里说:你提出要办《国学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年梁启 超写就的《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里又使用了 国学 的概念。他说,现在有人担心 西学 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唾弃 国学 ,很可能 国学 会走向灭亡。梁启 超说不会的, 外学 越发达, 国学 反而增添活力,获得发展的生机。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 外篇 里有一节专门讲 设学 设立学校。他说,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 1921年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时转述了张之洞这一主张。他说,自从张之洞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梁的转述,反而成为后来思想学术的流行 语。
今天研究 国学 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可以说,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讲的 旧学 ,梁启超转述的 中学 ,以及梁启超与黄遵宪通信里提到的 国学 ,几乎是同等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历来的传统学问。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 国学门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国学研究院 。192 年,北京大学的 国学门 要出版一份刊物 《国 学季刊》。胡适在发刊词里讲: 国学 就是 国故学 的 省称 。 国故 是谁提出来的呢?他说,自从章太炎写了《国故论衡》, 国故 这个词大家就觉得 可以成立了。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第一次对 国学 的概念作了一次分疏。事实上,学术界没有采纳胡适的定义,不约而同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认 可 国学 的另一个定义,即国学是 中国固有的学术 ,就是指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唐代的经学与佛学,宋代的理学, 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以及清代以考据为主要特征的 朴学 。
19 8年5月,浙江大学转移到江西泰和,在那里,竺可桢校长请马一浮开办国学讲座。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从 楷定国学名义 开始。他 提出,时下关于 国学是固有学术 的提法,还是太觉 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他提出: 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 六 艺 足以当之。 六艺 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孔子之教,即后来的 六经 。马一浮认为,国学就应该是 六艺之学 ,这是他 给出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国学定义。 六艺 即 六经 ,是中国学问的最初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是 六艺之学 的定义,其学理内涵最为确切,可以使之与现行的教育体制结合起来,并有助于厘清国学概念的乱用和滥用。这一 概念,也使国学回到了中国文化的初典,可以看作是对国学定义最经典的表述,更容易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连接,也更容易入于教育体制。当然,作为国学的整体范 围,还应加上小学,即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也就是说,经学和小学应该是国学的主要支柱。国学进入教育,主要发用的是 六经 的价值伦理。忠恕、仁爱、 诚信、廉耻、和而不同等,就是今天仍然可以发用的价值伦理。这些价值是永恒的。马一浮提出六艺之道、六艺之教、六艺之人三个连续概念,实际上是主张以六艺 之道,通过教育途径,使现代人成为具有 六艺 精神伦理的理性之人。
总之,马一浮是迄今最重视 六艺之学 的现代学者,也是将中华文化的最高典范 六艺 楷定为国学的现代学者。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盐城好的白癜风医院防城港治疗白癜风医院梅州男科医院
- 上一篇: 藩国感情的抒发
- 下一篇 藩国br话说河东以南
-
幸福快乐国米天王国米一直是我的球队不知道自己的未依依不舍
2020-06-22
-
五穴位助你止秋咳
2019-07-11
-
四川绵阳市中医医院结对共建帮扶折弓乡
2019-07-11
-
鱼鹰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染色体异常及免疫抗体的相关问题
2019-07-06
-
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