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文艺界人士强调让文艺评奖回归本义
药膳食疗 2020年07月17日 浏览:2 次
文艺界人士强调——让文艺评奖回归本义 中国作家任晶晶夏宁竹 近日, 一则 文化部将削减六成以上文艺评奖 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部原有各类全国性奖项41个,整改后共取消25个,转出1个,只保留1成都存量电动自行车集中登记上牌工作结束5个,减少 60%以上。据报道,这次整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具体到项目,哪些奖项被压缩掉,都能查到。比如取消文化部创新奖、全国戏剧文化奖;比如由文化部直接主办 的5项节庆活动 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歌剧节、中国老年合唱节、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和中国原生民歌节,均取消评奖环节 如此幅度和力度的整改,令人深 思。
设置文艺评奖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推动精品力作的产生。但近年来,评奖过多过泛,奖项重复交叉,甚至还出现了 以金钱换奖项 的不正之风 这些问题不仅使奖项蒙尘,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也背离了文艺评奖的本来意义。
文艺院团:获奖不能成为的惟一目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吴江就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文艺院团不能把评奖和比赛当成艺术创作的惟一目的。吴江的发言直 指时弊,引起热议。他表示,评奖和比赛,只是促进文艺创作的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文艺院团的目标应该是艺术本体的发展。 任何好的作品都是踏踏实实,反复打磨、雕琢才能成为精品。可眼下,为了拿到补贴和资助,文艺院团一直在创作的路上。作品里已经没有生活了,这让艺术非常 功利化,已经不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了。 对此,吴江深表担忧。
为评奖而评奖,为评奖而创作,造成了很多作品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难以被演出市场接受。文艺评论家傅谨认为,大量的评奖都集中在新创的剧目上,这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戏剧的传称当损害发生时承。艺术家们会觉得辛辛苦苦学一个传统戏,把它演得很好,但却再没有机会获奖,相反花上不多的时间去排一个新戏,也许这个戏根 本留不下来,但却有可能因此获得更高的荣誉,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剧团,不把演出放在第一位,产生了剧团围着评奖转而不是围着观众转的不良倾 向。傅谨表示,整顿评奖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取消一部分评奖并不等于改变评奖对戏剧事业发展的导向,而是通过规范调整,把文艺评奖做好做实。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是一位长期活跃在一线的知名演员,她认为,剧团、剧种,甚至演员的才赋都会影响作品艺术质量的高低,而作品的优秀与否,奖 项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以前好戏连台,正是因为艺术家的不浮躁、不追求奖项,真正的为了让人民欣赏到艺术而创作。 艺术家不能因为追求名誉与奖项,而忽视 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只要作品获了奖,就将奖杯束之高阁,作品也随之不再提起,这不是一部优秀作品应有的结局 。
文艺评奖:除了做减法,还要做加法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规范整顿文艺评奖,对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给文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生态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根 据不同艺术门类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调整。规范整顿不能只做减法,要减法、加法两个手段同时运用,在削减的同时,对于一些已经建立起权威性、公信力,具有品 牌影响力的评奖还需要有一定的加强。
饶曙光指出,像中国电影金鸡奖以及其他一些影视奖项,都因为两年一评而逐渐显露出评奖的滞后性。如今中国电影创作的数量已达到每年600部,两 年就有1200部或更多。两年一周期的评奖是不符合电影创作生产规律的,因此很难对电影的创作产生更积极、及时的引导。对这样一些评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 办法,要从评奖的根本目的出发,在对业内的情况有深入摸底基础上,根据电影创作和生产的规律,调整评奖的周期。
傅谨认为,对于文化部推出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就是需要做加法的评奖。这一评奖着眼于演出,着眼于传承和继承,着眼于在演出实践中接受时间和观众 的检验,更加符合艺术规律。该奖项鼓励剧团把优秀的剧目不断地演出、加工,形成剧团的保留剧目,这才是戏剧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傅谨相信如果该奖项能一 直保持现有的高水平与严要求,并且继续推动类似的巡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文化事业产生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得以体现。
对于是否需要以新增奖项的方式来促进丑行等戏曲冷门行当的发展,傅谨表示,戏曲不同的行当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性是历史形成的,我们要面对这样重 要性的差异,丑角、武生短缺的现象固然要重视,但更好的办法可能不是单独给他们设个奖,而是要发掘这方面的优秀剧目,有好的丑角演员、好的剧目、好的表 演,同样也能获奖,在没有好的演员的基础上去设奖,反而是拔苗助长。政府设奖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在权威性、专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持续性,而与当下问题相 关的奖项可以交给民间,使民间奖项成为政府奖项的有益补充。
以评代奖:引导文艺创作向艺术本体回归
为了鼓励艺术创作,需要有一定的奖项保留,但以评代奖,对作品进行学术讨论,通过研讨看清作品的缺陷,吸取各方意见,或许能给创作者更准确、及时、贴心的引导。 茅善玉表示, 以评代奖 的举措值得推行。
以评代奖 ,这是文化部在去年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推出的重要举措。艺术节取消了沿袭多年的奖项评选,代之以在1 天里举办28场研讨会。 2 名国内知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导演、表演艺术家头天看戏,第二天与主创团队面对面评析创作得失。这一举措,跳脱出相对小众的戏剧领域,成为戏剧界乃 至社会关注的亮点。
傅谨谈到,评奖本是激励剧团的重要举措,但剧团越来越依赖评奖,就导致一些不良现象逐渐滋生,剧团开始更于揣摩少数评奖专家的美学趣味,和大众 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我们每年都会推出很多剧目,却无法实现推动演出市场发展的初衷。京剧节取消评奖,对整个戏剧事业将产生良性效应,引导剧团把创作目光 转向观众、转向演出、转向市场,向艺术本体回归。
据了解,文化部将继续在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上开展 一剧一评 ,组织召开主题研讨会;在全国地方戏中青年演员优秀剧目汇报演出活动中,召开戏曲表演艺术研讨会;在国家院团演出季中分艺术品种组织评论和研讨活动。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表示: 要处理好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把艺术评论时间前移,使评论与作品论证结合起来;树立清新质朴的文风,增加评论的可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贵州白癜风好的医院用米醋除腋臭小窍门3岁小孩不爱吃饭是什么原因
-
加图索伊瓜因没说过要离队踢尤文他将首发
2020-08-06
-
幸福快乐太烂了字母哥仅得分板助还能拿MVP吗依依不舍
2020-06-19
-
滇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5
-
第二届全国伊尹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举行
2019-07-15
-
三种山楂害虫的防治方法
2019-07-07
-
山西的晴节与三月三风俗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