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减肥

你不愿理解的

中医减肥  2020年01月14日  浏览:3 次

你不愿理解的,你将永远无法理解——重读《刀锋》有感

《刀锋》写于英国作家毛姆70岁之际,在一个作家辉煌一生之后,仍用几十年的沉淀和经验,写下这样一本记录求索之路的作品,可见追寻人生意义正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终极问题。

这几年,我一直在精神世界中晃膀子[1],也因此开始渐渐理解《刀锋》,理解毛姆,理解他笔下的人生。

据说有很多人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甚于《刀锋》,我想是因为高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原型)毅然决然的选择与燃尽一生创造的艺术价值,更容易令世人心驰向往,而拉里(《刀锋》主人公)的选择既不笃定、结局也不明朗,也难怪为求结果而不可得的人们所不喜了。那我就想问问,如果高更死后籍籍无名,那么他的选择与决定、他的热情与付出还值得人们高声称颂吗?恐怕称其特立独行都是一种褒奖了。

世人口中的意义,几乎都是后世人或旁人为主人公取得的成功所找到的行为动机,称其过了有意义的一生。然而,按我的理解,追寻人生的意义,只不过是寻找一种能够心甘情愿的生活方式。这种心甘情愿,如今也被鸡汤学说称之为内心平和。

拉里就是不甘愿过上念大学或从事证券交易商的生活,他不愿意将自己混沌的灵魂立刻背上俗世的包袱,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不要因奔波于一日三餐与财富社交而得到打扰。所以他选择了晃膀子,他阅览群书,他遍寻先哲,他试图了解很多人是怎样过完一生,从而寻找那自己也说不清的问题答案。这也是毛姆想要得到的答案。

很多人说毛姆在《刀锋》中的笔法更成熟,不再像之前的作品冷嘲热讽或过于极端。然后,在我的理解来看,这份圆融是对人生百态的了然,是对人性想法的参悟,也因此使人物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荒唐而又充满铜臭味的艾略特,心中仍有对家人的关怀,只不过常常通过为别人安排幸福生活的控制欲体现出来;温柔纯洁的伊莎贝尔,固然因想要占有拉里而使出手段诱索菲离开,但也不过是个被贵族生活浸染的普通女孩;以成败论英雄的格雷,始终是朴实而忠厚的好友,对于爱情和事业同等忠诚;至于苏珊和索菲,在面临命运的打击后,各自以自己能够适应的方式选择了归宿。

我记得我最初读《刀锋》时,认为篇末的最后一句我无意中写出了各人的成功之道,一定是暗藏着他惯常的讽刺。此次重读,才意识到每个角色确实都过上了心甘情愿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毛姆对生活的理解。

我猜测,小说中的艾略特和拉里,就是毛姆在俗世与精神上的化身,艾略特周旋于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与虚与委蛇之间,拉里则在巨大的思想漩涡中不可自拔。不禁令我感叹:心之向往,身不能至!这并非是想批评毛姆,而是道出了他的无奈。

在作家中,毛姆是少有的在当世就取得巨大承认的人,除了早年丧失父母和带有口吃,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可谓顺风顺水,这一方面为他能够走访各地认识世界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被功名利禄捆住了手脚。因此,他寄情于文学,让高更在塔希提的艺术创作中凤凰涅槃,让拉里替自己迈过自己现实中永难迈过的刀锋。

小说中有句对白让我印象很深:

伊莎贝尔不解地问拉里:你要找的智慧有什么用呢?

拉里回答:等我找到时,我想我就知道了。

拉里只是个凡人,他只是从直觉中隐隐窥见宇宙洪荒中可能藏有更宝贵的智慧哲理,但拉里也是个不凡人,他无法忍受已安排好的康庄大道,固执的走上求道之路。而毛姆更是超凡的为拉里的结局选择了留白,即使在彻悟之后,人生也可能看似平凡如前,只是那种归属感、那种热情和使命感、那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当事者自己才可品味。

当然,我们不会知道,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究竟会不会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同样我们也不知道拉里在未来是否就能够笃定向前,但我相信,即使只是身为租车司机的拉里,却已曾享受到了人生智慧最高的体验巅峰。人生的旅途,不正是在不断循环反复的问号与句号中探索的过程吗?

曾有朋友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能够有比取得世俗成功更佳的生活体验吗?我只想说,你不愿理解的,你将永远无法理解。

[1]晃膀子一词来自小说《刀锋》,是文中的主人公拉里在后期经常说的一句话,引申为一种生活方式,大概是自由追求,寻求本性与自然、世界的结合。

乌鲁木齐牛皮癣医院
咸宁治疗白癜风方法
鼠标手食指很疼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