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降低行拘年龄并不是问题关键拳
中医减肥 2020年05月07日 浏览:2 次
近期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会,提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这一议题。有关人士披露,该法修订草案今年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其中的一大变化是,拟将行政拘留年龄从十六周岁降至十四周岁。这一修法信号,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也再次激起了行拘年龄是否应当降低的社会争议。
依照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于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和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背治安管理 的未成年人,如有依照该法应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违法行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健全、不成熟,拘留可能对其造成身心伤害,因此本着 宜教不宜罚 的原则,给予区分对待和处理。
不过,这样的立法初衷,在现实中正日益面临挑战。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部分未成年人心理早熟的现象正在不断突显。一些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强烈,但判断能力差,行动不计后果,极易因外界因素的诱惑而产生冲动性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象因此一直呈严峻态势,成为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立法如何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寻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秩序保护的新平衡点,以改变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惩处乏力的局面,自然进入了公共议程。而下降行拘年龄的修法动议,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想。
但是,对降低行拘年龄可能产生的效应,始终充满了争议。支持者认为,如此可以打消一些心智早熟的未成年人的侥幸心理,对校园欺凌等违法行为将起到明显的惩戒和震慑作用,有利于改良学校安全和保障公共秩序。反对者则认为,封闭式拘禁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旦被贴上 拘留 的标签,反而会使其自暴自弃、变本加厉。
明显,面对巨大的社会分歧,相关立法不能过于仓促,事关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命运,理当慎之又慎。说到底,行拘年龄是否应当下降,需要以现实生活中客观事实和司法实务中的数据统计为基础,进行缜密论证,并展开更加充分的公共讨论。通过论证消除认知的盲区,通过讨论求得基本的共鸣。无论如何,这一修法构想不应被社会情绪所左右,也不应被简单化思维所主导。
同时应当看到,是不是降低行拘年龄,对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固然有讨论价值,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往往与家庭、学校的教育缺失有着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那些堕入违法泥潭的 问题少年 ,并不是天性如此,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 不合格产品 。因而,要挽救这些迷途的孩子,根本上还得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而言,显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缺乏基本的管教,导致孩子从小就缺少规则意识。也有不少父母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动辄以暴力树立权威,强制孩子服从本身意志,这就必定养成孩子的压抑性情,埋下暴力的因子。另外,范围巨大的农村 留守儿童 群体以及单亲家庭、婚外情、家庭暴力等现象,都容易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亲情,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样,学校教育也需要深入的检讨。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孩童的天性。而一些学校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又在客观上助长了大量 问题学生 的产生。在不少学校,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由此致使学生缺乏爱与包容的意识,也缺少对他人权利、他人生命的尊重。尤其是,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时有所闻,但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机制仍有待加强。
总而言之,遏制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固然需要司法体系的改造,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更有效的训戒和矫正。但更应认识到,仅仅依托法律的威慑,终究停留于治标层面。只有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追根溯源,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维度探寻可能的治理方案,才具有治本的意义。也正因此,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其实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司法机关、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佝偻病o型腿怎么治内蒙古中医牛皮鲜医院
重庆治疗前列腺增生医院

- 上一篇: 边境牧羊犬早睡起来就干呕是什么问题狗狗
- 下一篇 大唐移动创新突破推进4G精品网建设生存
-
特别窍门减肥大惊喜
2019-07-16
-
番荔枝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5
-
河南开封将持续增加中医药投入
2019-07-15
-
中医教您怎么健康变白
2019-07-13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生古礼祭拜李时珍
2019-07-12
-
针灸成功治疗肥胖症图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