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远去的生活看戏

中药方剂  2020年08月12日  浏览:4 次

“远去的生活”——看戏

文字:雅馨

图片:络

时代沉淀的文化最为宝贵,然而当欲望和功利的大潮涌来时,一切都将化为虚无和寂寞,如果我们随波逐流,最后连那点记忆也彻底毁灭。愿这篇小文唤起你的回忆…

童年我生活在河南乡下,那是1983年以前,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更别提电视了,但农村人有自己的娱乐方式,看戏是最主要的精神食粮。《狸猫换太子》《火焚冷宫》《陈州放粮》《卷席筒》《风雪配》《小姑贤》…为臣为人的忠奸、贤愚,对情对爱的坚贞、轻浪,一出出乡戏指引我形成最初的为人准则。抓不住奸臣不刹戏,有情人终成眷属,培养了我善恶有报的观念、嫉恶如仇的性格。

冬日农闲时,或夏天祈雨时,常会“请戏”所谓“请戏”就是邀请民间剧团来村里演出,一连演三天,应了那句俗话“三天戏,五天年”村里不一定年年都请戏,某村“请戏”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会云集过去,不等开戏,台下看戏的人黑压压一片。

“请戏”的那个村,每家每户都会派人提前占座,不同于大学教室或图书馆占座,只是在座位上放本书或放个书包,农村的戏台是临时搭起来的,观众席就是一处相对宽敞、平整的空场地,占座就是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凳子、椅子搬过去占个地儿。家里凳子不够的,搬几块砖也行,啥都没有的,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圈,表明此地已被占用。大家也都约定俗成,不去抢占别人的位置。没有占座的就站在外围,里三层、外三层。

小孩子看不见,骑在大人脖子上看,小年轻会爬到树上,站到自行车后座上、麦秸垛上…实在逡巡半天钻不进人群,上蹿下跳找不到位置的,就干脆在人群外围,静听,听锣鼓家什弹奏得沸反盈天,听唱腔或高亢或凄婉,听看戏的人或爆笑响亮,或唏唏嘘嘘。也看,看那些看戏的人或哭得泪流满面,或笑得龇牙咧嘴,他们边听边哭边笑边骂边评,那精彩丰富程度不亚于台上的剧情。

远处村子赶过来的自然没法占座,那几天,爱看戏的家里早早吃罢晚饭,提着凳子三五成群往“请戏”的村子汇聚,如果用上今天的无人机航拍,乡间四通八达的黄土路上,一队队人群朝着戏场涌来,那场面类似动物世界的迁徙,或新疆牧区的“转场”

散戏后,以戏场为中心,以家的方向为终点,人们四散开来,一路上不停回味、讨论着刚刚看罢的剧情,也会八卦戏团里的演员,谁和谁好上了,谁的老公和她离婚了,那情形和今天页上追捧明星、消费明星如出一辙。

以后在大城市剧场里看过正规省级剧团的戏,在电视上更是看过多次国家级剧团的戏,档次高了、讲究了,但总觉得味道不如童年时看的乡戏足,带给我的欢娱更是不能与拙朴的乡戏相比。

我看戏,说粗点是看热闹,如果给我分析唱腔、身段、吐字等等,就失去了趣味,我喜欢的就是那种“土里土气”的“生猛”劲儿。这种感觉,三十多年不曾再现,这种感觉,却时时出现在我的回忆里。感觉这种东西,就是越得不到越惦念,也许突然某一天,某个场景,某个人会带给你一种久违、久盼的感觉。

2019年6月30日,我看了一场音乐记录《大河唱》其中有一个民间剧团团长张进来,突然唤醒了沉睡在我脑海中的乡戏感觉。张进来四十岁左右,甘肃农民,但他不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的天地或者田地,就是那个十几平米的戏台,这戏台是流动的,几辆卡车拉着大大小小的木头戏箱(里面装的道具、服装等等)和几十个团员,经常巡回在宁夏银川附近的厂矿农村。垫起箱子,铺上木板,围上幕帐,拉上横幅,戏台就搭好了。

陕甘宁一带盛行的戏种是秦腔,张进来是一个民营秦腔剧团的团长,团里有三四十个人,吃喝拉撒都归他管,他经常为发不出工资发愁,团里年轻人不断流失,留下的人常常抱怨他,不过大家也都喜爱他,离不开他,他是团里的顶梁柱,也是每出戏绝对的主角儿,但他不是戏霸,而是戏痴,只要上台,他就像是神。

如今乡戏和三十多年前的盛况相比,天差地别,我从上看到一些信息,乡戏开场,台下坐了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在看戏。在一个多元化、一切向钱看的浮躁时代,乡下民营剧团想要经营下去,简直太难!很多人喜欢用“坚守”来形容这些艺人,我觉得这有些无奈的成分,多年来,他们习惯了用戏剧演绎人生。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看戏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五官整形
苏州白癜风治疗费用
长沙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