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古代“养气七诀” 七气养生

中医新闻  2019年07月30日  浏览:8 次

摘要:中医中,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气足则不衰,以气载万物。古人的“养气七诀”,也就是七气养生法,说的就是气与人体的关系,对人体的重要性。 宋代养生大家陈直曾在《寿亲养老书》书中总结出一套与 气 相关的 养生七诀 ,即 一者少言语养真气;二者戒 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古人之法,至今适用。

少语言,养真气

真气又叫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生长和,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都要靠真气来推动、激发和温煦。

说话过多,人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代谢加速,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无力,气短没,称之为耗气伤神。

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

戒 ,养精气

《黄帝内经》记载: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因此,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

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伤肾精,耗散精气,进而伤及其他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

因此,节欲养精是养生一大原则,切不可房事过度。

薄滋味,养血气

薄滋味是指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肥甘厚腻的食物。

饮食过于追求 重口味 ,容易导致脂肪肝、疾病,不利健康。但清淡饮食并不是不吃肉,而是食物的选择和摄入要尽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

咽津液,养脏气

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琼浆、甘露、金津、玉液,认为 津 是延年药。 古人造 活 字,告诉人们 舌旁有水方能活 。

津液指的就是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口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达500多种的蛋白质,可以消炎、固齿、助消化。

中医认为,津液还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时可尝试 吞津 法养生: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莫嗔怒,养肝气

肝调节人整体的疏泄功能,可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仅是促进其他脏腑气机正常升降的基础,也是维系精神情绪正常的关键。

中医认为 怒为肝之志 ,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造成肝郁不疏。

情绪与 肝火 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肝脏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加重情绪失衡。若要肝气顺达,疏泄正常,就要 克嗔戒怒 ,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美饮食,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应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生长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强大。

如果脾胃功能差,吃啥啥不香,机体得不到滋养,就会百病缠身。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方面, 美饮食 并不等于吃好的、吃贵的,而是饮食结构要合理,每餐都要有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注意营养均衡;

另一方面,进食要规律,要按时按量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慌、乏力、自汗等症,还会导致其他脏器病变。

现代人由于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名誉地位,有时往往思虑过多,重压之下损耗了心气。

建议凡事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以减少对心气的损耗。

日常生活中,可多吃些红葡萄、桃子等有助于补养心气的食物;适当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等穴位,对养心气也有好处。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能量,气足才能够增强抵抗力,抵御疾病,让身体健康,才能够长寿。气对人体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七气养生法可要牢牢记住。

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证书证候者。

心肌缺血型冠心病

宝宝经常流鼻血

吃什么可以改善便秘

通心络胶囊主要成分

通心络胶囊辨别真伪

通心络胶囊效果

河南哪家医院专治尖锐湿疣好
甘肃牛皮癣好的医院
安徽医院治癫痫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