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养生

太阴与阳维脉同病当取何穴治疗

中药养生  2019年06月25日  浏览:7 次

  摘要:《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的病机为,脾胃阳虚引起的一系列虚寒症状,与经脉理论中的太阴病不尽相同,但病证都表现于腹部。《伤寒论》是六经辨证,它的分类方式较经脉理论的分类要更粗大一点。

  腹哀穴

  《伤寒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灵枢 经脉篇》中关于太阴病病侯: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难经》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的病机为,阳虚引起的一系列虚寒症状,与经脉理论中的太阴病不尽相同,但病证都表现于腹部。《伤寒论》是六经辨证,它的分类方式较经脉理论的分类要更粗大一点。

  阴维为病苦心痛 ,当以何解?有两种解释:

  一、张洁古说: 卫属阳,主表,阳维脉感受病邪,病位在表,所以表现为寒热;营属阴,主里,阴维脉感受病邪,病位在里,所以表现为心胸部位的痛苦。 心痛,非常规认为的心痛,而是心胸之间的疼痛,更多指上腹部。

  二、从气血角度理解,阴维维于诸阴,而主营分,营为血,血居心,故心痛。

  从经脉辨证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第一种的理解,当阴维为病时的定位诊断在心胸之间的上腹部,与太阴经病侯相类,那么我们当取何穴来治疗呢?阳维脉和太阴病之间有何关联性呢?

  从阴维脉的循行来看,阴维在下肢小腿部,脉气发于足少阴经之筑宾穴;在大腿部阴维脉与足三阴、足阳明会与府舍穴;与足太阴经会于大横、腹哀;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穴。阴维脉,行于营分诸阴之交。

  从阴维脉的走行来看,阴维脉与足太阴经关系密切,而阴维脉对三阴经起到了,渗灌、蓄积、环流诸经。

  在方药理论中,阴维脉与太阴病,可选理中汤、或桃核承气治疗,但若从经脉理论来看,我们当取何穴治疗呢?

  可取腹哀穴,为阳维脉与太阴脉之交会穴。

  穴位主治文献选摘:

  主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痛。《黄帝明堂经》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铜人腧 经》

  主便结或下脓血。《循经考穴篇》

  腹哀所治疗之腹痛,为感于寒,腹胀、腹肌紧张、嗳气、食不化、胃肠蠕动减缓,日久伤于营血,便结、便脓血。

  用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皮肤常见细菌。改善轻、中、重度痤疮及皮炎、湿疹、美容术后的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和红斑、干燥脱屑、瘙痒症状;预防痤疮愈后早期色素沉着、减少疤痕;保湿、修复皮肤屏障;预防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儿童干咳无痰吃什么药
孩子发烧40度危险吗
小孩发烧40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