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何时走向世界节能
中医美容 2020年09月28日 浏览:1 次
新世纪以来,伴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据统计,中国每年出版文学图书约15000种,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多达1000多部,2009年,长篇小说实体书出版更是达到了 000多部,创作数量成倍增长。
然而,在全球掀起中国热的今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又有多少走向了世界呢?
日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中国等十几个国家的 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和专家,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 经验与建议”为主题进行了热烈地研讨,讲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的译介和传播现状,并以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经验为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建言献策。
中国文学译介传播在世界遭遇尴尬
“2009年,全美国只出版了8本中国小说,仅占美国外国文学出版总数的4%。”“在英国剑桥大学城最好的学术书店,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其长度不足一米。”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代文学已有一千余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以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被陆续翻译介绍到海外,被译介的作家在2 0位以上。这些成果凝聚了中外翻译家长时间艰苦寂寞的付出,但相较于中国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仍显得远远不够。
各国汉学家告诉,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虽然不断取得突破,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进入主流图书市场。
美国翻译家白睿文提供了几个数字:2009年,全美国只出版了8本中国小说,仅占美国外国文学出版总数的4%????事实上。
谈到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曾翻译过余华《活着》等文学作品的白睿文反问,在海外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拥有很高知名度,但有多少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作家?《卧虎藏龙》、《英雄》等大片颇受欢迎,但又有多少人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而恰恰是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信息和特征,需要加以推介。
英国翻译家蓝诗玲说,“尽管媒体对中国多有关注,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但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被接受。你若到剑桥这个大学城浏览其最好的学术书店,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古今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而已,其长度不足一米。”
在俄罗斯,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受到严重挫折。 年间,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出版的单行本一共只有20部,而且其总发行量只不过为106000册。在德国,中国文学译介面临同样的境地。
即使在日本,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也难以乐观。据日本翻译家饭塚容介绍,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了出版业的急剧衰落。由于资金短缺,出版市场环境恶化,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出版只能是零散的、带些偶然性的,缺乏整体统筹。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三大瓶颈
“英语国家对翻译作品存在普遍反感,甚至出版社都不愿将译者的名字放在封面上。翻译工作自身的特点和国外市场的需求本身限制了翻译作品的推广。”
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少被翻译到西方国家?专家分析归纳为三大原因:
一是文化差异,任何语言的翻译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失真。
截止目前,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不被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国外文学名著在中国一译再译,很多经典名作被多次翻译出版。但是,中国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在海外至今仍少有人知。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的交流变得更加重要。但是文化差异及不同的体制所导致的翻译困难不可忽视。正如英国翻译家蓝诗玲女士所说,英语国家对翻译作品存在普遍反感,甚至出版社都不愿将译者的名字放在封面上。翻译工作自身的特点和国外市场的需求本身限制了翻译作品的推广。
[NextPage]
另外,许多中文作品的文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与译介国读者的社会习惯和审美要求不太符合,除了少数极受欢迎作家的作品外,很难出现畅销书或长销书,这让国外翻译家和推介者很伤脑筋。
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社会现状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不了解所带来的“误读”也可归结到大范围的文化差异中,并可能形成另一种恶性循环。有些西方出版商、媒体甚至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印象还停留于停滞封闭的乡村、政治迫害或扭曲 。在推介作品时因对刺激主题猎奇而忽略了读者对文学欣赏的共识,或者把中国文学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流派,低估了国外读者的鉴赏水平,导致读者对作品的失望,而这在无形中又加深了国外读者对当代中国的隔膜。
二是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阵容不够强大。
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大,对译者的水平要求高。译者不但要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深入的生活经历,如果自己母语缺乏文学造诣,很难把握翻译这项任务。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说,汉学家人数少是不难理解的,学习汉语的人员当中也不是都能成为汉学家。即使在中国,翻译人才也是奇缺的。2007年以前,中国大学没有培养过职业翻译人才,之后才开设了翻译专业,目前毕业的专业翻译人才还不到400人。
德国翻译家郝慕天说,德国翻译出版界不大敢碰中国文学,就是因为对中文的理解有难度,翻译成本高,考虑到读者圈子和出版利润,常常因为缺乏市场安全感而不愿冒险。
三是中国作家、作者缺乏经纪人,特别是海外版权的代理人。
中国作家进入版权交易领域比较晚,需要国际图书市场的认知过程,宣传推广就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某个作家的专项推广。除了媒体推介,经纪人是最好的“媒人”。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吴伟表示,版权交易涉及许多繁琐的行政事务,面对陌生而广大的海外市场,作家真的需要专业代理人。
日本翻译家饭冢容也表示,不管原作有多好,译者的热情有多高,如果没有人从中搭桥牵线,译作的出版也就不可能实现。
另外,对中国作家而言,目前还缺乏专门为外国读者创作的“外向型”的作家以及作品。有些国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大于当代文学,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一个制约因素。
如何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
“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因此也变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尽管目前还存在上述诸多困难和问题,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却是大势所趋。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文学世界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正如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所说,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更多的外国读者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机会和因素,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因此也变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要抓住机会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并非一日之功,单靠翻译家们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它需要细水长流,将各环节的基础工作做扎实。
在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国外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作家、对外文学译介工作者,结合自己翻译和研究及推广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四方面推动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建议:
对外文学翻译需要国家的帮助。政府和文学组织要建立翻译资助机制,要加大文学对外译介项目的支持,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翻译家。法国、日本、荷兰等国的文学译介都有政府相关项目的支持,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对外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出版商、媒体、批评家共同不懈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机制和体系。不少国外汉学家和翻译家希望中国相关机构能及时将当代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包括文学意义上和真实反映中国当代社会风貌的优秀作品推荐出来;希望加强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类的翻译推广;希望作家与翻译者之间建立便捷通道,直接对话,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中外翻译者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翻译水平和效率。提倡翻译专业化,特别是建立完整有效的翻译评判体系和批评机制,以改进译本为目的,形成良性循环。[NextPage]
重视汉语教学的普及,从而引导、培养更多的读者。
通过组织国际性性文化交流活动,推进文学作品的译介。
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已经加大了对文学译介的关注和投入,相关项目已经建立并开展。
目前,中国作家协会开展的与对外文学译介相关的工作已有三项:一是中国作家百部精品工程,由中国作协组织推荐作品,如果国内外翻译家有兴趣,可以补助翻译出版费用。二是国家图书推广计划的工程,中国作协也接受汉学家、翻译家的申请。三是互译出版,中国作协与某个国家或当地文学组织相互出版文学作品,具体作品由双方商议决定,方式是各负其责。
由国务院办主导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也加大了支持中国作家和作品的创作推广力度。2006 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正式实施, 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计划;2009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启动,以资助系列图书为主,不仅资助翻译费,同时资助出版费用和推广费用。
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国立大学合作的中文翻译站“译道”正在建设之中,该站专为翻译提供所有中国古代到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介绍、译者介绍、翻译时间等信息,可以中英文进行查询,建成之后将为文学对外翻译提供很多便利。
中国文学启程走向世界
“中国文学如果不求以鹤立鸡群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坛上,而是要以其多元而独特的风格和激越的想象力充实世界文学,那么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了。”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作家关愚谦说,“一个国家只要国强民富,必然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兴趣。目前,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我完全有信心,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高潮必将到来。”
“中国文学虽然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但世界已经走向了中国结果是规避法律逃避法律制裁,”作家刘震云说,这正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法国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中国文学丛书主编陈丰说,其实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当快了。上世纪80 年代,欧洲读者就已经接触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优秀中国文学作品,而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莫言、余华、苏童、池莉、毕飞宇、王安忆、阎连科等等中国作家在欧美的读者中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中国文学如果不求以鹤立鸡群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坛上,而是要以其多元而独特的风格和激越的想象力充实世界文学,那么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了。”
事实也证明,1980 年代以后,西欧(特别是法、英、德)和美国、日本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幅度不断加大,作品题材涉及多方面。期间,中国最优秀的一些文学作品得到了译介,譬如在中国评论界广受好评的作品如长篇小说《白鹿原》、《尘埃落定》、《芙蓉镇》《活动变人形》、《浮躁》、《红高粱家族》、《长恨歌》以及中篇小说《棋王》《小鲍庄》、《人到中年》、《爸爸爸》、《妻妾成群》,散文如《随想录》《干校六记》,诗歌如艾青、北岛、舒婷、顾城的诗,等等,都得到了翻译。其次,一批受到大众拥趸和喜爱的作品也被翻译到国外,如《狼图腾》、《幻城》、《三重门》、《文化苦旅》等。
在英国翻译家蓝诗玲看来,虽然中国文学要在英语出版中取得一席之地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只是一个时间和投资问题。蓝诗玲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西方特别想了解当代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哈珀 柯林斯等西方出版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出版发行了鲁迅、钱钟书、张爱玲等一系列知名作家的作品,其中企鹅出版集团出资100,000 美元购得中文畅销书《狼图腾》,并大预算地出版发行,他们的投入也得到了回报。这向中国作家传递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国际知名出版社或许能够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英语文学界的主流。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罗福林表示,从翻译作品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包括现当代文学在内,在世界有很大的发展的余地。要肯定中国文学翻译是西方中国文学研究者很关心的问题,而且要肯定西方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已有可观的贡献。美国的大部分大学有中国文学课程和专业,其中中国文学英译本是主要的教材。就算中国文学作品在商业的图书市场还没有占一个很突出的地位,通过目前的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国文学和作家已经可以说在发挥相当可观的文化影响。[NextPage]
罗福林还特别强调,近年国外有一批新生翻译力量出现。这些人大都是中国文学爱好者,一般是英语国家大学或研究院近年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有英文写作才华。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他们的中文水平都比较高,其中也有几个核心人物多年在华居住。他们通过络形成了几个翻译圈子,比较著名的有Paper Republic(纸上共和国)等。他们与出版界经纪人、出版商有联络,用站交流意见,甚至讨论成立公司或用其它平台把翻译事业固定下来。这些人在语言、文化知识和职业方面没有以往那么大障碍,可以期待他们在未来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开辟崭新的篇章。
韩国汉学家朴宰雨说,中国作家协会与海外从事中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工作的专家们展开对话,鼓励支持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工作,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化局面的一个信号。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所言,中国文学必然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全面对外译介正呈现出蓄势待发的良好局面,通过广大汉学家和翻译家们的工作,中国文学将给世界文学增添一个奇迹。
(:郭婧涵)
汉中治疗白癜风两岁宝宝胀气怎么办快速解决
藤黄健骨丸

- 上一篇: 话说陕西历史的通俗名片节能
- 下一篇 怎样拒绝射手座男生追求者节能
-
浮萍的中医用途有什么
2019-07-06
-
针灸首次通过西医考验
2019-07-06
-
轻松排毒养颜瘦身
2019-07-01
-
健康生活科学午睡方法要知道
2019-06-28
-
一分钟按摩减肥操速速瘦身组图3
2019-06-28
-
拔罐拔掉消化不良
2019-06-26